当前位置:灵秀站>娱乐新闻>明星>

艺术家韩再芬美照欣赏 其大谈戏曲传承

明星 阅读(1.35W)

艺术家韩再芬美照欣赏 其大谈戏曲传承

12月2日、3日,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将携黄梅戏剧目《徽州女人》来到深圳,在“建设银行艺术心赏季——第15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”的舞台上为观众讲述徽州女人悲情的一生。对于这部有着十余年舞台生命的经典作品,韩再芬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黄梅戏如何在当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中传承与发展,取决于从业者的艺术态度:迎合还是提升?作品精神与时代同步在100多年前的徽州小村落里,丈夫在新婚之日剪掉辫子离家出走,妻子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创新的导演手法,借由韩再芬惟妙惟肖的卓越表演,使《徽州女人》一反传统黄梅戏小、巧、轻、喜等风格,代之以深邃、凝重,催人泪下,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。该剧十余年来久演不衰,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演出400余场,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,曾经荣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审“精品提名剧目”、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奖等殊荣。“这部剧之所以能持续演出十几年,吸引那么多观众去欣赏,并且有不少观众都跟我说他们看了两遍以上,这就充分说明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。”韩再芬告诉记者,“虽然它讲述的是100多年前的故事,徽州女人的等待在今天来看也许是愚蠢的,但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特点却是超越时空限制的。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,它的故事不一定要有多曲折,形式不一定要有多花俏,但它的内在精神一定要能站得住脚,要与时代同步。我认为,《徽州女人》做到了用艺术魅力跟时代对话,表达出了今天观众的思想与精神需求,这也是检验一部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。”

艺术家韩再芬美照欣赏 其大谈戏曲传承  第2张

艺术创作要有责任感韩再芬很坦然:“在当今这个时代,市场划分越来越细,每个人可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,要让每个人都喜欢黄梅戏是很难做到的。”接着,韩再芬话锋一转:“但是,艺术创作者如果以此为借口,去迎合观众口味,那就偏离艺术的初衷了。艺术是一种引导,是一种提升,而不是迎合。如果一味地迎合大众,艺术就失去了传承,更失去了发展。现在的舶来品很多,也很符合大众审美,这给传统艺术创作加大了难度,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从业者疏于艺术创作的理由。”十几年来,《徽州女人》久演不衰,演员的表演方式、舞台的艺术设计、故事的情节发展也都发生了改变。“我年轻的时候演,和这次在深圳演,肯定是不一样的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演员的心态不一样了,对作品的理解也不一样了,表演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。这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,每一次演出都是不同的,每一次演出都是再创作。”韩再芬解析道,“这其实就是一种创作者的自觉性,在作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,是迎合还是提升?我觉得做艺术要有一定的境界和社会责任感,现在做艺术的门槛太低,如果没有坚守,一切就乱套了。”

艺术家韩再芬美照欣赏 其大谈戏曲传承  第3张

作品减少更应精益求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韩再芬主演了几十部黄梅戏影视剧,被观众誉为“黄梅戏皇后”。电视剧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孟丽君》等连续获得大众电视戏曲片金鹰奖,其中《桃花扇》还夺得了飞天奖和美国的金猴奖;电影《徽商情缘》获得了华表奖、五个一工程奖;舞台剧《徽州女人》让她荣获第1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、第9届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大奖。几十年来,韩再芬非常感激观众对她的喜爱:“上个世纪的中国,更多的是依靠戏曲作品来传播美德,制定道德标准。有不少观众不识字,没办法通过书籍获取知识,但他们懂戏,戏曲能让他们获得精神层面的东西。”然而,近年来,很难再见到韩再芬的影视作品。韩再芬告诉记者:“首先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戏曲影视剧的巅峰时期,除了黄梅戏,其他戏种也有很多影视剧作品。到了90年代后期,中国影视剧发展成熟了,非戏曲类的影视剧大量出现,戏曲影视剧的受众面就小了。其次,上世纪有许多优秀的黄梅戏导演,他们现在老了,但是却没有人来接替他们。第三,现在影视剧的投放跟上世纪也不一样,各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。”虽然影视剧作品锐减,韩再芬对黄梅戏却十分执着:“作品少了,更应该让它精益求精。”